2021级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培养方案 2021级

21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政府机构、互联网、金融、交通、国防、信息技术、制造等行业,旨在培养软件设计与开发、人工智能等方向,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产品的开发与实施、项目的组织与实施、数据分析、大数据技术应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应用能力,具有良好的国际化视野和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了解计算机领域最新的技术方法、行业标准,能够从事软件开发、应用维护、人工智能、项目管理等岗位的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工程师或技术骨干。

具体目标如下:

(1)软件设计与开发方向:Web开发工程师、前端开发工程师、UI设计师、服务器开发工程师、大数据开发工程师等;

(2)人工智能方向:算法工程师、程序开发工程师、人工智能运维工程师等。

二、培养规格

为使本专业学生达到培养目标,要求毕业生必须具备以下能力:

(一)知识应用能力:掌握数学、自然科学、计算机技术的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够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软件开发、网络管理、算法设计和信息处理等复杂工程问题。

(二)问题分析能力: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借助文献研究分析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并能获得有效结论。

(三)设计与开发能力:能够针对计算机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开发满足特定需求的软件系统。在设计、开发环节中能够体现创新意识,并能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四)研究能力: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计算机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实验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五)现代工具使用能力:能够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程及相关领域内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开发、选择与使用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能够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模拟分析与预测,并能够理解所使用的现代工具的特点和局限。

(六)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相关产业政策、行业标准与相关行业法律法规等工程背景知识,分析和评价计算机工程项目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实施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计算机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八)职业规范: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强,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遵守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和职业操守。

(九)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十)沟通与交流:能够就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十一)项目管理能力: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十二)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具备面向未来计算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等社会技术进步发展方向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培养途径

(一)通过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和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和公共艺术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以及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将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二)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明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在广泛开展调研的基础上,追踪学科前沿和实际应用,准确把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方向,贯彻落实学院CFAP+项目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专业主干课程群,设置专业选修课程群;

(三)通过《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开展问题分析,研究计算机技术相关内容,掌握计算机技术实验方法;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和信息,学习新的技术;落实计算机系统综合设计与实现,实现团队协作;引导学生深入考虑计算机工程问题及其解决的方案、方法、途径及工具;

(四)通过《C语言程序设计A》《软件工程A》《计算机网络原理》等理论教学与《计算机程序设计实践》《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机融合,夯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基础,提高学生设计和开发能力,促进产教融合;

(五)通过《IT项目系统实践》《大学生创业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等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参与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各类项目,强化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学制与学位

学制4年,符合《湘潭理工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规定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五、基本学分及分配

本专业要求修满166.5学分,其分配为:通识教育课56学分(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46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10学分),学科基础课44学分,专业课40学分(包括专业必修课25学分、专业选修课15学分),实践教学环节26.5学分(含创新创业与素质拓展教育项目2学分)。

六、主干学科与核心课程

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核心课程:高等数学、电路与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线性代数、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原理、软件工程、编译原理、数字逻辑等。

七、学生可以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证书

八、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一)入学教育、劳动教育、军事技能

通过入学教育,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学习内容,确定学习目标,转变学习方式,能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热爱劳动的精神;通过军事技能课来增强学生的纪律意识、团队意识和国防意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树立良好的精神面貌。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精神和合作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

(三)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

该环节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当前毕业生就业形势和政策、了解就业信息搜集方法、掌握面试和笔试技巧和方法、学习自身权益维护、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四)大学物理实验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接受一系列科学实验的训练,学习物理实验的知识和基本方法,了解科学实验的主要过程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

(五)计算机程序设计实践

在修完《C语言程序设计A》、《数据结构A》等相关课程后进行阶段性数据结构设计能力训练,培养学生使用数据结构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编程的能力,从而更好的掌握各种数据结构及其特点,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

在修完《软件工程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数据库原理》等相关课程后,应用软件工程的方法,进行软件综合设计,熟悉MySql、Postgre、NoSQL、Redis等内存数据库、企业常用数据库,以提高软件开发的综合能力。

(七)IT项目实践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Android应用开发环境、Android应用程序的结构,能熟练运用常用的View Group和View视图进行应用开发,在手机程序设计中合理地使用各种菜单以及对话框和动作栏、2D绘图、Intent对象、常用后台对象,熟悉SD卡和SQLite数据库等。

(八)认知实习

该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专业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水平。在认知实习中深入实际,认真观察,获取直接经验知识,巩固所学基本理论。

(九)专业实习

该环节旨在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巩固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行业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勤劳刻苦的优秀品质和敬业奉献的良好作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开拓视野,培养学生在生产实际中研究、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专业实习,一方面,达到对所学专业的性质、内容及其在相关领域中的地位的认识,为了解和巩固专业思想创造条件,在实践中了解专业、熟悉专业、热爱专业。另一方面,巩固和加深理解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让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加扎实,专业技能更加过硬,更加善于理论联系实际。

(十)毕业实习

该环节旨在帮助学生熟悉科研院所、工商企业等单位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需求,积累工作经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并为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十一)毕业论文(设计)

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工程、科研、生产和生活中的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据库管理等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提高学生软件设计与开发和网络规划与设计的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综合利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十二)创新创业与素质拓展教育项目

该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人格,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九、课程设置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计划总体框架

image.png

(二)课程设置一览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计划进程表(一)

image.png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计划进程表(二)

image.png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计划进程表(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计划进程表(四)

image.png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

image.png